Fans Togather 粉絲團聯盟 | 好的社群力,才能成就絕佳品牌力

Facebook小編客製化、品牌粉專經營、素人大隊宣傳擴散、Facebook廣告預算投放、社群UGC行銷

歷史的一份底稿。 中國青年報   平台資料 平台位置          中國大陸 擅長風格          圖文解說 接單事項          多圖文第二條,第三~N條可接   經營平台 微信公眾號      粉絲數83W   參考KPI 微信公眾號      撰文一篇,發佈到經營的微信公眾號,達到總閱讀量多圖文第二條1萬,多圖文第三條1萬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  參考刊例 閱讀量12634 我們為什麼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?   01 人們總是期望得到熟悉的或相似的東西   人類有一些基本的偏好,比如喜歡熟人而不是生人,喜歡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領域,喜歡和諧而不是不一致,這些偏好在這對夫妻身上都有所表現,並且有著重大的影響。 這種偏好在我們的自我界定中根深蒂固,我們建立了關係、制度、城市、系統和文化,而它們對我們的價值觀是一種制約,讓我們對可替代方案熟視無睹。我們的故意視而不見恰恰源於此:在天性之中,人們總是期望得到熟悉的或相似的東西,這正是我們的大腦發揮作用的基本方式。   大部分人會與跟他們非常相似的人結婚:相似的身高、體重、年齡、背景、智商、國籍和種族。我們也許覺得跟自己相反的人會很吸引人,但不會和他們結婚。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這種現象幾十年了,他們稱之為「正選型交配」,實際上只不過就是表示我們會跟和我們相似的人結婚。當愛情降臨時,我們的視野便不再那麼寬廣。   我們知道人們會以貌選人,這也是你為什麼要上傳照片的原因。實際上這是基於我們知道什麼樣的信息會起作用。因此,我們會問很多私人問題,你喜歡整潔的程度如何,有多守時,還有一些是關於價值觀的:你如何評價宗教信仰、利他主義和志願活動? 價值觀是一個人所堅持的信念,即使在艱苦困頓時也不會改變,也是你最希望得到他人認可的東西。當然,興趣愛好也值得重視,但是愛好會改變。你可以學著喜歡散步,但價值觀一旦確立就難以改變。   02 與伴侶相似的地方越多,就會更喜歡對方  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讓我們感覺舒服的人,因為他們與我們非常相似。我們可能會對和自己不同的人產生好奇,但最終我們還是不會「接受」他們。   我們多半與我們非常相似的人結婚並生活在一起,這些發現總是讓人感到煩惱。在數據面前,最普遍的反應是駁斥:我不是這樣的人,我的丈夫也不是這樣的人。為什麼我們會感到如此地憤憤不平呢? 因為我們都想相信我們做出的是自己的選擇,它們不是不可預測的,我們不會愚蠢到選擇我們自己,我們應當是更自由的靈魂,相比數據所體現的內容,我們應該具有更寬泛、更兼收並蓄的經驗。我們不願意相信自己對那些與我們不相似之人的吸引視而不見,我們也不喜歡看到我們陷進了與自己的個性一致的泥潭而難以自拔。   但是,在某種程度上,我們的思維和社交網站發揮著相似的作用:一生之中,我們都在尋找好的伴侶,當我們找到一位時,就會很開心。而且跟我們相似的地方越多,我們也就傾向於更喜歡對方。這種思維習慣不僅適用於真正舉足輕重的事情(比如選擇妻子),也同樣適用於毫無意義的事情。   即便是在我們姓名中的大寫字母這樣的瑣事上,我們仍然信守我們最熟悉的東西。在對1998~2005年期間發生的最狂暴的颶風進行的一項整合分析中,研究人員發現:如果颶風的名稱和人們姓名的首字母相同,人們就最有可能向這個颶風的救助基金捐款。   在其他的實驗中,當被要求從幾對字母中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字母時,參與實驗的人趨向於從他們的姓名中選擇字母,而且非常肯定。這些發現讓人感到非常有趣的是,字母本身毫無意義,做出選擇之後也不會有什麼結果發生。然而,參與實驗的人還是被他們每天都會看到和簽寫的字母所吸引。   03 熟悉的面孔會使人感覺更親切   事實證明,熟悉不會導致蔑視,而是產生舒適的感覺。在20世紀80年代,密歇根大學做了一系列實驗,其中一組有64名學生,每周向他們展示一位男大學生的照片,連續展示4周;另外一組學生也有64名,他們每周會看到不同面容的照片。 4周以後,兩組學生被要求對以下問題做出評價:如果將來遇到他們已經看過其臉部照片的那些人,他們認為會有多麼地喜歡他們。他們也被問到他們認為照片中的那些人與他們的相似度有多大。   同一張照片看了4周的學生更強烈地認為這些人是他們在真實生活中會喜歡的人。他們還認為這些面龐屬於與他們自己相似的人(除了照片外沒有其他證據)。換句話說,熟悉的面孔感覺更親切,只是這種說法沒有任何可以佐證的證據。女性對於該實驗的反應與男性完全一致。有一個類似的實驗,使用了不規則的八角形,也產生了同樣的反應模式。熟悉讓我們感覺安全和舒適。   04 相似的感覺會帶來安全感   即使在我們尋找情感體驗時,比如當我們聽音樂時,這種反應模式也適用。第一次聽一首新曲子時,你很難完全地欣賞它,只有反復聽幾次之後,才會讓你喜歡上它。 部分原因在於,如果你試著聽音樂,比如第一次聽馬勒(Mahler)的第八交響曲,就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接受。但是,一旦我們聽上它幾遍,我們就會習慣,並且喜歡上它。那麼之後,我們就不會再想聽其他風格的音樂了,只想聽更多同類的樂曲。   我們對每一首歌的幾百種屬性進行打分,然後我們就會發現這些歌曲之間相互匹配的地方。之後便是我們對你的建議了。因為我們知道,如果你喜歡一首音樂,就會很可能喜歡另外一首具有共同特點的樂曲。   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:我們喜歡自己,相當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瞭解自己,對自己很熟悉。所以我們會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,或者是那些我們想象著可能和我們有某些共同特性的人,他們也會感到熟悉和安全。 這些熟悉和安全的感受使得我們更喜歡自己,因為我們不再感到焦慮。我們有了歸屬,我們的自尊得到提升,我們感到了快樂。人們都喜歡自我感覺良好,也希望有安全感,置身於熟悉的環境中,而相似性非常有效地滿足了這些需求。  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: 張德芬(tefenchangpublic)作者 | 瑪格麗特·赫夫曼,本文節選自《盲目心理學》。插畫 | Vero Escalante

中國青年報


  • 歷史的一份底稿。



數量
加入喜愛清單

描述

中國青年報

 

平台資料


平台位置          中國大陸
擅長風格          圖文解說
接單事項          多圖文第二條,第三~N條可接

 

經營平台


微信公眾號      粉絲數83W

 

參考KPI


微信公眾號      撰文一篇,發佈到經營的微信公眾號,達到總閱讀量多圖文第二條1萬,多圖文第三條1萬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 

參考刊例


閱讀量12634

我們為什麼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?

 

01

人們總是期望得到熟悉的或相似的東西

 

人類有一些基本的偏好,比如喜歡熟人而不是生人,喜歡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領域,喜歡和諧而不是不一致,這些偏好在這對夫妻身上都有所表現,並且有著重大的影響。

這種偏好在我們的自我界定中根深蒂固,我們建立了關係、制度、城市、系統和文化,而它們對我們的價值觀是一種制約,讓我們對可替代方案熟視無睹。我們的故意視而不見恰恰源於此:在天性之中,人們總是期望得到熟悉的或相似的東西,這正是我們的大腦發揮作用的基本方式。

 

大部分人會與跟他們非常相似的人結婚:相似的身高、體重、年齡、背景、智商、國籍和種族。我們也許覺得跟自己相反的人會很吸引人,但不會和他們結婚。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這種現象幾十年了,他們稱之為「正選型交配」,實際上只不過就是表示我們會跟和我們相似的人結婚。當愛情降臨時,我們的視野便不再那麼寬廣。

 

我們知道人們會以貌選人,這也是你為什麼要上傳照片的原因。實際上這是基於我們知道什麼樣的信息會起作用。因此,我們會問很多私人問題,你喜歡整潔的程度如何,有多守時,還有一些是關於價值觀的:你如何評價宗教信仰、利他主義和志願活動?

價值觀是一個人所堅持的信念,即使在艱苦困頓時也不會改變,也是你最希望得到他人認可的東西。當然,興趣愛好也值得重視,但是愛好會改變。你可以學著喜歡散步,但價值觀一旦確立就難以改變。

 

02

與伴侶相似的地方越多,就會更喜歡對方

 

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讓我們感覺舒服的人,因為他們與我們非常相似。我們可能會對和自己不同的人產生好奇,但最終我們還是不會「接受」他們。

 

我們多半與我們非常相似的人結婚並生活在一起,這些發現總是讓人感到煩惱。在數據面前,最普遍的反應是駁斥:我不是這樣的人,我的丈夫也不是這樣的人。為什麼我們會感到如此地憤憤不平呢?

因為我們都想相信我們做出的是自己的選擇,它們不是不可預測的,我們不會愚蠢到選擇我們自己,我們應當是更自由的靈魂,相比數據所體現的內容,我們應該具有更寬泛、更兼收並蓄的經驗。我們不願意相信自己對那些與我們不相似之人的吸引視而不見,我們也不喜歡看到我們陷進了與自己的個性一致的泥潭而難以自拔。

 

但是,在某種程度上,我們的思維和社交網站發揮著相似的作用:一生之中,我們都在尋找好的伴侶,當我們找到一位時,就會很開心。而且跟我們相似的地方越多,我們也就傾向於更喜歡對方。這種思維習慣不僅適用於真正舉足輕重的事情(比如選擇妻子),也同樣適用於毫無意義的事情。

 

即便是在我們姓名中的大寫字母這樣的瑣事上,我們仍然信守我們最熟悉的東西。在對1998~2005年期間發生的最狂暴的颶風進行的一項整合分析中,研究人員發現:如果颶風的名稱和人們姓名的首字母相同,人們就最有可能向這個颶風的救助基金捐款。

 

在其他的實驗中,當被要求從幾對字母中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字母時,參與實驗的人趨向於從他們的姓名中選擇字母,而且非常肯定。這些發現讓人感到非常有趣的是,字母本身毫無意義,做出選擇之後也不會有什麼結果發生。然而,參與實驗的人還是被他們每天都會看到和簽寫的字母所吸引。

 

03

熟悉的面孔會使人感覺更親切

 

事實證明,熟悉不會導致蔑視,而是產生舒適的感覺。在20世紀80年代,密歇根大學做了一系列實驗,其中一組有64名學生,每周向他們展示一位男大學生的照片,連續展示4周;另外一組學生也有64名,他們每周會看到不同面容的照片。

4周以後,兩組學生被要求對以下問題做出評價:如果將來遇到他們已經看過其臉部照片的那些人,他們認為會有多麼地喜歡他們。他們也被問到他們認為照片中的那些人與他們的相似度有多大。

 

同一張照片看了4周的學生更強烈地認為這些人是他們在真實生活中會喜歡的人。他們還認為這些面龐屬於與他們自己相似的人(除了照片外沒有其他證據)。換句話說,熟悉的面孔感覺更親切,只是這種說法沒有任何可以佐證的證據。女性對於該實驗的反應與男性完全一致。有一個類似的實驗,使用了不規則的八角形,也產生了同樣的反應模式。熟悉讓我們感覺安全和舒適。

 

04

相似的感覺會帶來安全感

 

即使在我們尋找情感體驗時,比如當我們聽音樂時,這種反應模式也適用。第一次聽一首新曲子時,你很難完全地欣賞它,只有反復聽幾次之後,才會讓你喜歡上它。

部分原因在於,如果你試著聽音樂,比如第一次聽馬勒(Mahler)的第八交響曲,就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接受。但是,一旦我們聽上它幾遍,我們就會習慣,並且喜歡上它。那麼之後,我們就不會再想聽其他風格的音樂了,只想聽更多同類的樂曲。

 

我們對每一首歌的幾百種屬性進行打分,然後我們就會發現這些歌曲之間相互匹配的地方。之後便是我們對你的建議了。因為我們知道,如果你喜歡一首音樂,就會很可能喜歡另外一首具有共同特點的樂曲。

 

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:我們喜歡自己,相當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瞭解自己,對自己很熟悉。所以我們會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,或者是那些我們想象著可能和我們有某些共同特性的人,他們也會感到熟悉和安全。

這些熟悉和安全的感受使得我們更喜歡自己,因為我們不再感到焦慮。我們有了歸屬,我們的自尊得到提升,我們感到了快樂。人們都喜歡自我感覺良好,也希望有安全感,置身於熟悉的環境中,而相似性非常有效地滿足了這些需求。

 

文章轉載自公眾號:

張德芬(tefenchangpublic)作者 | 瑪格麗特·赫夫曼,本文節選自《盲目心理學》。插畫 | Vero Escalante

加油!Yes I Can!

失敗是最大的財富。把失敗當財富,從失敗中學習,找出失敗的根由,總結失敗的教訓,找到自己的不足,反省改進。

幼教粉絲專頁

提供幼兒教養以及教學經驗及分享,家長們可以快速透過粉絲團獲取資訊。

遠見雜誌

經常分享多元時事分析、國際趨勢等文章。適合宣傳生活、教育、商業等類型產品。
歷史的一份底稿。 中國青年報   平台資料 平台位置          中國大陸 擅長風格          圖文解說 接單事項          多圖文第二條,第三~N條可接   經營平台 微信公眾號      粉絲數83W   參考KPI 微信公眾號      撰文一篇,發佈到經營的微信公眾號,達到總閱讀量多圖文第二條1萬,多圖文第三條1萬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  參考刊例 閱讀量12634 我們為什麼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?   01 人們總是期望得到熟悉的或相似的東西   人類有一些基本的偏好,比如喜歡熟人而不是生人,喜歡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領域,喜歡和諧而不是不一致,這些偏好在這對夫妻身上都有所表現,並且有著重大的影響。 這種偏好在我們的自我界定中根深蒂固,我們建立了關係、制度、城市、系統和文化,而它們對我們的價值觀是一種制約,讓我們對可替代方案熟視無睹。我們的故意視而不見恰恰源於此:在天性之中,人們總是期望得到熟悉的或相似的東西,這正是我們的大腦發揮作用的基本方式。   大部分人會與跟他們非常相似的人結婚:相似的身高、體重、年齡、背景、智商、國籍和種族。我們也許覺得跟自己相反的人會很吸引人,但不會和他們結婚。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這種現象幾十年了,他們稱之為「正選型交配」,實際上只不過就是表示我們會跟和我們相似的人結婚。當愛情降臨時,我們的視野便不再那麼寬廣。   我們知道人們會以貌選人,這也是你為什麼要上傳照片的原因。實際上這是基於我們知道什麼樣的信息會起作用。因此,我們會問很多私人問題,你喜歡整潔的程度如何,有多守時,還有一些是關於價值觀的:你如何評價宗教信仰、利他主義和志願活動? 價值觀是一個人所堅持的信念,即使在艱苦困頓時也不會改變,也是你最希望得到他人認可的東西。當然,興趣愛好也值得重視,但是愛好會改變。你可以學著喜歡散步,但價值觀一旦確立就難以改變。   02 與伴侶相似的地方越多,就會更喜歡對方  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讓我們感覺舒服的人,因為他們與我們非常相似。我們可能會對和自己不同的人產生好奇,但最終我們還是不會「接受」他們。   我們多半與我們非常相似的人結婚並生活在一起,這些發現總是讓人感到煩惱。在數據面前,最普遍的反應是駁斥:我不是這樣的人,我的丈夫也不是這樣的人。為什麼我們會感到如此地憤憤不平呢? 因為我們都想相信我們做出的是自己的選擇,它們不是不可預測的,我們不會愚蠢到選擇我們自己,我們應當是更自由的靈魂,相比數據所體現的內容,我們應該具有更寬泛、更兼收並蓄的經驗。我們不願意相信自己對那些與我們不相似之人的吸引視而不見,我們也不喜歡看到我們陷進了與自己的個性一致的泥潭而難以自拔。   但是,在某種程度上,我們的思維和社交網站發揮著相似的作用:一生之中,我們都在尋找好的伴侶,當我們找到一位時,就會很開心。而且跟我們相似的地方越多,我們也就傾向於更喜歡對方。這種思維習慣不僅適用於真正舉足輕重的事情(比如選擇妻子),也同樣適用於毫無意義的事情。   即便是在我們姓名中的大寫字母這樣的瑣事上,我們仍然信守我們最熟悉的東西。在對1998~2005年期間發生的最狂暴的颶風進行的一項整合分析中,研究人員發現:如果颶風的名稱和人們姓名的首字母相同,人們就最有可能向這個颶風的救助基金捐款。   在其他的實驗中,當被要求從幾對字母中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字母時,參與實驗的人趨向於從他們的姓名中選擇字母,而且非常肯定。這些發現讓人感到非常有趣的是,字母本身毫無意義,做出選擇之後也不會有什麼結果發生。然而,參與實驗的人還是被他們每天都會看到和簽寫的字母所吸引。   03 熟悉的面孔會使人感覺更親切   事實證明,熟悉不會導致蔑視,而是產生舒適的感覺。在20世紀80年代,密歇根大學做了一系列實驗,其中一組有64名學生,每周向他們展示一位男大學生的照片,連續展示4周;另外一組學生也有64名,他們每周會看到不同面容的照片。 4周以後,兩組學生被要求對以下問題做出評價:如果將來遇到他們已經看過其臉部照片的那些人,他們認為會有多麼地喜歡他們。他們也被問到他們認為照片中的那些人與他們的相似度有多大。   同一張照片看了4周的學生更強烈地認為這些人是他們在真實生活中會喜歡的人。他們還認為這些面龐屬於與他們自己相似的人(除了照片外沒有其他證據)。換句話說,熟悉的面孔感覺更親切,只是這種說法沒有任何可以佐證的證據。女性對於該實驗的反應與男性完全一致。有一個類似的實驗,使用了不規則的八角形,也產生了同樣的反應模式。熟悉讓我們感覺安全和舒適。   04 相似的感覺會帶來安全感   即使在我們尋找情感體驗時,比如當我們聽音樂時,這種反應模式也適用。第一次聽一首新曲子時,你很難完全地欣賞它,只有反復聽幾次之後,才會讓你喜歡上它。 部分原因在於,如果你試著聽音樂,比如第一次聽馬勒(Mahler)的第八交響曲,就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接受。但是,一旦我們聽上它幾遍,我們就會習慣,並且喜歡上它。那麼之後,我們就不會再想聽其他風格的音樂了,只想聽更多同類的樂曲。   我們對每一首歌的幾百種屬性進行打分,然後我們就會發現這些歌曲之間相互匹配的地方。之後便是我們對你的建議了。因為我們知道,如果你喜歡一首音樂,就會很可能喜歡另外一首具有共同特點的樂曲。   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:我們喜歡自己,相當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瞭解自己,對自己很熟悉。所以我們會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,或者是那些我們想象著可能和我們有某些共同特性的人,他們也會感到熟悉和安全。 這些熟悉和安全的感受使得我們更喜歡自己,因為我們不再感到焦慮。我們有了歸屬,我們的自尊得到提升,我們感到了快樂。人們都喜歡自我感覺良好,也希望有安全感,置身於熟悉的環境中,而相似性非常有效地滿足了這些需求。  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: 張德芬(tefenchangpublic)作者 | 瑪格麗特·赫夫曼,本文節選自《盲目心理學》。插畫 | Vero Escalante
zh_tw